誠信、服務、追求卓越、與時俱進
130-8344-7358
0551-6369 9665
我們知道幽門螺桿菌是造成胃癌的主要元兇之一,一般都建議成年人及時檢查,一旦感染上了,就要根除治療,治療后,還要復查一次確認是否根除成功。
因為目前推薦的四聯療法,因為抗生素耐藥等原因,根除率一直在下降,已經由原來的90%下降到60—80%左右;有相當大一部分人首次根除失敗。
我今天分享的一個病例是一位54歲的男性患者。
2016年6月體檢才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,當時服用了“四聯”藥物14天,并未進行復查。
2020年9月2日,因腹脹、上腹痛、燒心、納差來診。
檢查結果:碳14呼氣試驗,陽性+++;
胃鏡檢查: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糜爛
病理報告:(胃竇)黏膜大部分腸上皮化生,固有腺體減少,重度腸上皮化生、重度萎縮;
而該患者2016年的胃鏡檢查報告是“輕度萎縮、輕中度腸化”;
也就是說,在4年時間里,他的病情逐漸加重,到了重度萎縮、腸化的地步,此時如不積極治療,那么,離癌變也只有一步之遙了。
為什么發展這么快呢?
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二:
其一,沒有根除掉幽門螺桿菌,可能他第一次根除失敗了;
其二,沒有改善生活習慣。據他自己說,此前治療過幽門螺桿菌,醫生說,只要跟除掉細菌,沒有癥狀不需要治療;
于是他該怎么吃還怎么吃,喝酒抽煙一樣都不少。
幽門螺桿菌感染首先引起人胃黏膜的炎癥改變,長期的慢性炎癥將導致胃黏膜向胃癌方向演化。
我們熟知的胃癌發展路徑叫做Correa模式,即——
正常胃黏膜→淺表性胃炎→萎縮性胃炎→腸化生→異型增生→胃癌。
在這個過程中,幽門螺桿菌不是唯一因素,卻是最主要的因素!
幽門螺桿菌本身并不分泌致癌物,它導致胃癌的發生是一種間接的形式,如幽門螺桿菌所含的空泡毒素、尿素酶等毒力因子可損傷胃黏膜細胞,造成黏液排空,上皮脫落,電鏡下可見胃黏膜細胞腫脹,細胞內質網系統擴張。
幽門螺桿菌引起炎癥反應并釋放炎性介質,可致細胞增殖加快,而增生活躍的細胞DNA合成旺盛,易受基因毒致癌物的損傷而發生細胞突變、缺失,從而導致細胞癌變。見下圖:
根除幽門螺桿菌則能最大程度上阻滯或者延緩這個進程的進展,在輕度萎縮、輕度腸化階段還有可能逆轉胃黏膜的病理變化。
在淺表性胃炎階段根除,再加上改善飲食習慣,幾乎能100%預防腸型胃癌的發生。見下圖:
因此,根除幽門螺桿菌最好的時機就是沒有發生萎縮性胃炎之前,最佳年齡段是18·~40歲;
對于有萎縮、腸化、不典型增生者,則必須立即根除治療;
然而,這里有一個巨大的誤區:
很多人認為吃了14天的藥,肯定就沒事了,就忽視了復查;
結果就讓它悄悄地侵擾你的胃,等到萬一發生癌變,那就后悔莫及了!
規范的四聯療法在治療結束后,再停4周,進行呼氣試驗,如果陽性,就是根除失??;需要間隔數月后再次根除治療;
對于陰性者,就是根除成功了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;
特別是對于有胃癌前病變者,有胃癌家族史的人,要1~2年復查一次呼氣試驗。
還有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:根除成功后復發的機率有多大?
根據現有的數據,5年內再次感染的機率在3~5%之間,就是每年復發的機率在1%左右;
但是仍需要注意飲食衛生、洗漱衛生,聚餐使用公筷、公勺。